近期,全國首個精準扶貧項目——貴州丹寨萬達旅游小鎮正式亮相,僅開業三天累計客流量就達到178727人次。丹寨小鎮是以萬達為代表的企業在精準扶貧、回饋社會方面的重要實踐,萬達集團前后捐資7億元實施建設,引入近30項丹寨特有的非遺項目,并不斷填補外界和丹寨的信息鴻溝,提高丹寨萬達旅游小鎮的知名度。小鎮為當地提供了2000個就業崗位,力爭實現5年人均收入翻番,改變該地“國家級貧困縣”的面貌。
丹寨小鎮長期以來地處偏遠,遠離城囂,神秘而鮮為人知,而今驚艷亮相黔嶺,作為項目總包方的重慶市設計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攜手國內眾多頂尖分包合作單位,以現代科技詮釋地方文化,使得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以BIM技術為設計基石的基礎上實現活態傳承。將具有濃郁苗族特色的山地小鎮丹寨在智慧科技的支持下鍛造成為黔東南山區最新的文化旅游標識之一。
從2016年六月開始,萬達商業地產技術研發部牽頭,與重慶市設計院設計團隊聯合,將BIM技術首次與特色小鎮項目設計結合,經過近16個月的不懈努力,融當地民俗風情、建筑特色、歷史人文、物產特產、地理風貌等于一體,克服各種考驗與技術難題,最終令這個充滿苗寨風情的神秘小鎮順利于2017年7月3日建成?;仡櫿麄€重慶市設計院團隊在承擔丹寨項目相關設計過程,BIM技術的運用,融文化、生態、綠色與智慧為一體,賦予小鎮全新面貌。具體特色體現在:
一、BIM的文化融合
設計過程中,通過利用點云掃描和BIM技術,實現老房屋形態還原,在景觀整體規劃上與BIM結合,采用本地鄉土植物的種植,緊扣廣場、橋、水系等自然地理環境與地域特色元素實現本土文化的凸顯;通過BIM VR技術邀請當地文化專家和傳統工藝匠人對小鎮方案進行討論,確保方案能夠完美體現丹寨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方案深化階段,充分利用BIM技術創建錦雞廣場、苗年廣場、尤公廣場、鼓樓廣場的空間、燈光、視線等數據模型,對廣場形態、尺寸進行深度配合,保證未來最佳的舞臺表演效果和游客觀賞效果,完美體現丹寨民族文化特色。
二、BIM的生態融合
在建立整體小鎮的BIM模型時充分利用設計模型與丹寨東湖實際地貌的對比分析,解決建筑群與室外高差復雜多樣的問題;通過BIM模型直觀展示豎向設計成果,輸出豎向設計數據,完成多方案對比,得出最優豎向設計方案,達到尊重自然、尊重場地、成本控制相互平衡的目標;在解決相關生態設計的過程中,BIM技術的運用化繁為簡,直觀便捷的對大量設計中的技術難題做出了最優解決。
三、BIM的綠色融合
為了更好的保護丹寨東湖寶貴的自然資源,項目設計中充分結合場地情況,將BIM技術與雨水系統、污水系統結合,使場地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防止外排形成水澇;在建立精品酒店及影院設計過程中利用了單體BIM模型,對氣候、日照、通風、舒適度等可以實施形象化的模擬分析,進而優化建筑性能;同時還利用BIM技術實現了數字化設計、工業化加工,對材料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提高當地建材的使用率,實現了低碳小鎮的打造。
四、BIM的智慧融合
設計過程中結合萬達集團先進的慧云3.0系統,實現了設備監控、客流統計、信息發布、停車管理等多個運營應用,而其中BIM技術對水質監測、氣象監測所采集的信息輔助分析,模擬極端天氣地表雨水流向,計算分區雨水量和規劃調蓄池容量解決暴雨期雨水量劇增問題,為小鎮抵御自然風險的安全系數大為提升,其次, BIM技術與VR、AR等技術相互結合,實現了把整個小鎮以數字虛擬的形式展現給觀眾,以虛擬導覽、交互營銷,多維度提高綜合體驗感,加深了游客對丹寨文化的生動感受,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品質感。
總體看來,在開發建設全周期中進行BIM技術的應用,涵蓋管理前置、統籌協調,提高了工程質量,保障了項目工期。在設計總包過程中通過將各專業設計成果統籌于完整的BIM模型中,進行全專業的系統優化及碰撞分析,并將部分施工現場問題提前解決,保障了設計品質。工程總包則應用BIM技術規劃最優平面布置方案、深化施工方案、建立BIM樣板段等,核對施工工序及可行性,減少了后期拆改;此外,對已建成運營的小鎮還通過反復的設計復盤和現場處理,進一步對BIM設計的總包管理措施加以優化,并固化設計管控在各設計階段的介入點,加強BIM技術在山地小鎮類建筑中的專項分析、優化,為整體設計成果質量提供了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