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其前身為盧作孚先生1927年創辦的峽區地方醫院,1953年正式命名為重慶第九人民醫院,2003年被評審為三甲醫院。為加快重慶兩江新區水土園區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園區內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園區投資公司決定建設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兩江分院。本項目用地面積為58743.75平方米,擬建總床位數約500張,地上建筑面積約5.4萬平方米。
重慶市設計院城市建筑三院于2017年8月參與該項目投標,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該項目方案設計及后續施工圖設計工作。為了使該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貫徹“綠色建筑,生態醫療”的設計理念,經院方與園區投資公司協商,我院派遣一名建筑專業工程師、一名設備(暖通)專業工程師與甲方代表一起,對北京朝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 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泉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廈門長庚醫院等7家新建醫院進行為期六天(2018年4月6日至4月12日)的實地調研考察。
本次行程主要以新建大型醫院的平面功能布局、現代化醫療設施以及空調系統、智能新風系統為考察重點。選擇的調研對象既有借鑒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的先進經驗,構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和運營模式的新型醫院;也有以國際化醫療視野和現代化服務為標準精心打造的,集臨床醫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非公醫療機構;還有老牌三甲醫院正在修建新的院區。這些醫院各具自身特色,此行不僅對兩江分院項目的規劃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對于今后的醫療類建筑設計也有很強的啟示作用。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學附屬醫院,包括內科部、外科部、婦兒部、??撇?、急重癥部、醫技部、全科與健康醫學部等7個部,49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座落于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地區,占地面積 94800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2.5 萬平方米,總規劃床位 1500 床。一期開設 1000 張床位,于 2014 年11月28日開業。
該醫院為典型的北方分散集中相結合的布局形式,住院樓和門診樓集中設計,住院樓與辦公樓用廊橋連接,平面緊湊,功能合理,流線較短。發熱腸道門診、宿舍等特殊使用要求的建筑獨立設計,相互影響較小。
門診掛號收費采用連通柜臺式設計,不用站著排隊,而是先到取號機上取一個順序號,在旁邊椅子上坐等叫號。掛號處的13個柜臺是開放式設計,掛號、繳費等一攬子業務在這里一站完成。1號柜臺很矮,專門接待坐輪椅等身體不便的患者。提前預約的患者,可以直接去診室就診,看完病交檢查費和藥費時再一并交掛號費,可以減少一次排隊。
門診輔助檢查科室分布特色:門診科室分布在一至三層,二層是門診的核心;所有門診患者到達檢查區域的平均距離須最短,所以B超、CT、X光、核磁全都集中在門診二樓;放射科的位置在一樓急診的正上方,急診病人可以通過專用電梯直達。
外科、骨科等經常需要拍片子的科室都設在二層,距離放射科最近。兒科、婦產科患者行動最不便,經常需要驗血,兩個科室都設在一層,且距離驗血處最近。門診廁所里打通了直通驗尿處的小窗口,患者在衛生間接了尿樣,直接放到小窗口的尿樣架上就行了,不需要舉著尿樣滿醫院跑。兒科有自己單獨的掛號、繳費窗口和藥房,家長帶著患兒在兒科區域內就可以“一站式”解決問題,不用跑來跑去,減少了動線。
病房設計特色:病房衛生間的淋浴噴頭下面都有可以折疊的椅子,供患者坐著淋浴,病床旁、淋浴的地方和坐便旁都設置了報警拉繩,一旦患者不慎滑倒,可及時報警呼救。病房墻壁上設有護理面板,上面有紅綠兩個按鈕,護士按下綠色按鈕,室外綠燈亮,說明病房里已有護士進行護理服務;按下紅色按鍵,室外紅燈亮,病區警報也會響起,說明這間病房有病人需要搶救,其他醫生護士可迅速向此集結。醫生全部在開放式的護士站辦公,住院病人可以更方便地找到醫生。醫療專用電梯設有紅外線感應裝置,一旦有一輛平車進入電梯,電梯在其他樓層就不會再停,直接把病人送到指定樓層。
該醫院采用電制冷加鍋爐制熱系統作為主要空調系統,手術室及病房區均采用傳統送風形式,未見采用特殊形式的風口及設備。
由于該項目建成時國家相關綠色建筑標準未出臺,故該項目未采用綠色建筑設計措施,僅做外墻保溫處理。
存在的問題
1、由于該項目采用集中式布局沒有中庭設計,門診醫生工作區域無自然采光通風,全靠機械設備送風,工作環境較差。
2、外立面采用真石漆,由于北方氣候原因,部分位置已開始脫落,安全隱患較大。
3、門診層高較低;住院區域層高4.5m,但由于是集中布設管井,導致走道等公共區域吊頂后層高依然較低。
上海國際醫學中心(SIMC)
SIMC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的“醫改試點項目”,將頂尖公立醫院的專家資源與國際品質的私立醫療服務相結合。作為國家衛生部、上海市重點項目和上海市衛生局指定的醫師多點執業點,亦是探索醫生多點執業和醫生合伙人制度的非公有制醫院。
SIMC占地104畝、建筑面積97000平方米,共有500張床位。其倡導3H理念(即醫院Hospital、酒店Hotel、家Home),全新定義醫療服務。整體建筑風格、室內裝修、景觀設置都非常有特色,擁有五星級酒店般的室內環境和中國古典蘇州園林式的院區氛圍。由亞洲最大的高端醫療集團百匯醫療集團采用國際化標準管理和運營。
該醫院采用酒店式設計及管理,人性化裝飾風格,公共空間豐富多樣,現代化程度較高??照{系統以傳統的電制冷加鍋爐制熱系統為主,但是在大堂、等候區等公共空間采用了獨立的新風系統并結合裝飾設置送風出口,使建筑整體感較強,滿足功能同時不影響美觀。
SIMC非常注重人文關懷,設有心理舒緩室進行專業心理輔導。首診診室中,病人、家屬、醫療專家團隊共同探討、制定診療方案。日間病房布置得溫馨、安靜,房門均采用腳踏式開關,能夠更好地避免污染。
該院著名的康復醫學科是由霽達康復團隊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合作共同建設。治療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米,分為運動治療區、作業治療區和言語治療區。配備Lokomat Pro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與評定系統、Armeo Spring三維上肢多關節訓練與評估系統、Amadeo手指協調性康復訓練系統、PRexer運動訓練系列系列等國際先進康復設施和設備??商峁╅T診和住院兩種服務。
該院的術后康復中心位于一座獨立的樓內,實施酒店式管理,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分開獨立運營。日常提供生命體征監測、睡眠監護、服藥用藥管理、心理輔導、健康咨詢服務??祻妥o理中心內含四種房型,每套房均為單人或以家庭為單位入住,內設有廚房和1-2間衛生間,以滿足不同需要。
該項目按綠色建筑一星設計,由于場地用地較為寬松,預留大量綠化及蘇式園林景觀。建筑采用傳統的涂料+外保溫擠塑板的形式,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各科室均能保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
存在的問題
由于面向的人群不同,入院人數并不多,空置較為嚴重。設計 500 床,實際使用僅100 床左右。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開放床位 2200 張,臨床科室 69 個,醫技科室 15 個,行政科室 21 個。2015 年門急診診療人次達 475.3 萬,出院人次 10.17 萬,住院手術 4.76 萬臺。
該醫院為典型的南方集中布局形式,住院樓和門診樓集中設計,住院樓分兩期建設。該醫院建成時間相對較早,為傳統的公立醫院布局形式,總體功能布置合理,分區候診。外立面現代簡潔,院內環境較好??照{采用傳統形式,并無特殊設計。
存在的問題
由于醫院建成較早,且靠近城市主干道,地下停車位不足,地面交通擁堵混亂,流線較亂。
泉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占地近50畝,開放床位1100張。年門診量70萬人次,輻射人口800萬。2005年,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建設新院區,占地280畝,設置床位1500張?,F在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開放床位1000張。二期工程還在建設之中。
隨著新院區逐步建成投入使用,部分重點科室逐步轉移到新院區。在過渡期的早期階段,急診科和門診檢驗科、藥房、放射科整合在一個區域,便于管理。放射科設置遠程會診中心,方便設備數據接駁。門診設置醫生通道。病房樓設置13部電梯,電梯數量充足,能夠滿足病人就診需要。
該院各功能區域面積較大,前后兩個中庭,中庭空間豐富,工作環境較好,前后分區明確,動線清晰,直升機停機坪設置在室外。
該醫院按綠色建筑一星設計,預留了大量綠化及景觀用地。但在空調系統選擇上與前面幾家類似,均采用傳統的空調及送風形式。
存在的問題
1、設計方案中沒有充分考慮手術室功能的復雜性,通往手術室的管道設計不足,導致后期改造麻煩。
2、門診地面選材不當,后期開裂嚴重,增加了后期維護成本。
3、設計分散,門診和住院部分區設計,中間通過走廊連接,動線較長,走道太寬,公共面積浪費嚴重,醫生使用面積過大。
廈門長庚醫院
廈門長庚醫院成立于2008年5月,是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為回饋大陸而設立的一所集醫療、保健、頤養、科研為一體的平民化、高等級的三級綜合醫院。醫院地處廈門市城市副中心的馬鑾新城及廈門地鐵2號線規劃區、美麗的馬鑾灣南岸及新陽工業區北面。占地面積32.6公頃,建筑面積約23.8萬平方米,總規劃床位2000床。
該院的建筑設計和北京長庚醫院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醫療管理模式為主診醫師制,行政協助醫療,并設立??平洜I助理。推行先看診后繳費、拆零給藥、一藥一袋保證用藥安全等人性化制度。門診柜臺采取開放式設計,無欄桿和玻璃阻隔,便于和患者面對面溝通。門診大廳入口處可借用輪椅,行動不便患者有專門柜臺提供繳費、住院等服務。
存在的問題
1、沒有中庭設計,門診醫生工作區域無采光通風。
2、門診層高較低;住院區域層高4.5m,但由于集中布設管井,導致走道區域層高依然較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北京朝陽醫院建于1958年,是首都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醫院,是北京市市屬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總占地面積10.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床位1900張,擁有59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學科設置門類齊全,綜合救治能力強大。年門急診量約380萬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9萬余人次,手術約3.4萬余例次。
該醫院為典型的北方分散式醫院布局。各區域功能明確,各入口流線清晰,并預留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存在的問題
由于建設時間較早,院區內線路雜亂,不符合現代化醫院的使用要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 醫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創建于1953年,是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醫院是中央重要保健基地,承擔軍委、總部等多個體系單位、官兵的醫療保健和各軍區、軍兵種轉診、后送的疑難病診治任務。
該醫院為典型的北方集中式醫院布局,外表現代大氣,五層通高中庭,公共空間開敞通透。藥房采用現代化傳送系統,面積較小,掛號等自助化程度較高。各層按科室設置等候區,流線清晰。
存在的問題
公共空間面積浪費較多。
考察總結
大型綜合醫院的規劃設計屬于比較復雜的工程,隨著時代的進步,必須對醫療流程作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照顧到各種使用者的需求,使醫院設計趨于合理完善。
建筑布置方面應更加集中設置功能,不僅可以節約用地,也比原來的分散式布局更便于使用??倛D上應盡可能預留用地,為醫院的發展留下一定的空間。由于醫院功能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停車面積,因此在盡可能滿足地下停車的同時,室外需要處理好景觀與地面停車的比例關系,保證停車數的前提下盡可能打造舒適宜人的住院環境。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門診掛號大廳的功能逐步被網絡、手機APP、電話預約等弱化,各種形式的預約掛號能將病人直接分流。門診、掛號等公共空間不應一味求大,應做到空間適度合理,且能夠把人流迅速引導至各個科室等候,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空間上的浪費,也是對候診人員的心理安撫。
在門診設計中堅持“形隨機能而生”的原則,同時重點考慮怎樣減少患者的平均動線。一樓診室設計應考慮行動不方便的病人和流量較大的病人群體,如孕婦和內科病人群體。門診二樓診室設計,可考慮將??圃\室和??戚o助檢查設置在一起。如:心內科和神經內科以及神經、心臟檢查區在一起,消化科和內鏡中心在一起,以減少門診人員流線的平均距離。
病房設計中,合理利用門禁系統,劃分不同功能區域,完善管理機制。例如:感染科、兒科、婦產科住院進入必須刷卡或經內部醫護人員核實身份。設計上應充分考慮整體與局部統籌的原則,重點考慮重點科室,如:手術室、ICU、急診科、藥房等在功能上的特殊性,提前規劃設計好各種管道位置,并預留發展空間,避免建好后重新拆裝、破壞結構的麻煩。另外,大多數醫院將核醫學科設置在負一樓,設計時應特別考慮通風管道位置和特殊通風要求,注意管道通到樓頂后是否會對臨近單元有影響。
參觀走訪的多家醫院中,老院區均存在走廊較窄、人流易擁堵的毛病,特別是在門診通往住院部的主通道建設上,一定要考慮適當增加寬度,寬敞的走廊能給病人帶來更好的就醫體驗,同時也可以為今后的機器人送藥等留下空間。但有的醫院也存在盲目追求寬敞,公共面積浪費嚴重的問題。建議根據不同功能布局,適當調整住院和門診功能主要走道寬度,不應全部按一個尺寸來。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醫院都采用了傳統的空調及送風形式。就這一問題咨詢院方時,院方均表示主要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或是以運行穩定為前提做出的決定,普遍對新能源的使用持謹慎態度??梢娫谛录夹g的使用推廣過程中,設計師應與院方充分溝通,根據當地情況設計方案,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經驗;介紹產品時盡量用數據說話,幫甲方算好經濟賬,自愿接受新技術,不能硬塞不合適的產品。
在設計和建設的全過程中,設計團隊應始終與使用單位充分溝通交流,尊重工藝流程技術單位的設計意見,和使用者共同判定其是否合理,以保證醫院建成后運行流暢。這就要求建筑師們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識,不僅局限于平面功能流線等本專業的知識,也要積極參與到工藝流線及設備系統設計中去。想甲方之所想,想患者之所做,才能把醫療建筑設計做得更好。
文 / 城市建筑三院 傅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