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城市產業規劃?應該說,不同專業、不同部門有不同的側重。但是從規劃的立意和思路來說,我們恰恰需要突破各專業視角的局限,以便“從森林的角度去觀察樹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城市運營就是城市規劃的實踐。從城市運營的角度來思考城市產業,將為其補充三個宏觀視角:城市、實踐、運營,這正是規劃價值上的整體觀和實踐觀,也將助我們在規劃思路上更加高瞻遠矚。
本意
本規劃的基本要求是對城市配套產業的現狀和需求進行分析、合理布局,并重點對“小散亂污”企業集中區域提出整治方案。
【城市運營·耗散結構】
——城市運營三要點
日本宮崎辰雄曾經將城市經營的內涵概括為三個要點:高效地提供城市公共服務;涵養稅源以確立城市的財政基礎;與市場經濟所導致的外部負效應相對抗,維護公共的利益。上述意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輸出公共服務和輸入財政稅收,并在此過程中維護公共利益。
——城市運營中的耗散結構
從本系列文章第一篇《城市戰略與城市經營:城市規劃的“上下求索”》中,談到在城市競爭模型中,城市本質上是一個具有極強綜合性的超級公共服務平臺,企業和人是最主要的流動要素。從城市運行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這個平臺需要消耗城市財政和現金以維持其基本運行,同時,平臺會輸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吸引企業和人。企業和人在消耗、享用公共服務的同時,實現經濟生產,從而為平臺輸入稅收,鞏固城市財政。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關系,平臺服務和流動要素的輸入輸出形成了這種耗散關系,正是這個耗散結構維持了城市運營的動態平衡。
圖1:城市運營過程中的耗散結構關系
——城市運營中的兩個關鍵
在這一過程,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要充分維護公共利益,二是需要平臺服務不斷改善和升級。這兩點正是這個結構健康發展的根本,城市服務能力的持續升級意味著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企業和人,不斷增強城市活力,整個過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立意】
從城市的角度來說,所有的規劃動作最終都應該促使城市更好運行、更有活力。
產業是城市的一部分,它的規劃實踐也應該遵循城市運營的規律,如果說產業規劃的基本任務是促使產業有序發展,那么它的最終意義也應該使城市健康運營、充滿活力。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的思路和目標朝著城市運營的方向再延伸一步,具體來說即:涵養稅源以鞏固財政、增強公共服務以提高競爭力、維護公共利益以維持健康發展。這便是“立意”。
【延伸:價值指向】
規劃任務書中的主要內容要求是:城市配套產業規劃;“小散亂污”企業整治;投入分析;空間價值分析;配套政策需求分析。這是產業規劃的具體要求,如果我們把它抽象到城市的角度,推理其技術路線,延展其規劃價值指向,使其與城市運營銜接,則可以梳理出以下邏輯關系:
圖2:規劃任務的價值指向延伸
如果進一步分析這三個核心任務,并納入到城市運營的邏輯框架中去表述,那就是:面向未來,對城市配套產業進行改造升級,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持續涵養稅源以鞏固城市財政基礎;同時,整治“小散亂污”,減少對城市生活的干擾,與市場經濟所導致的外部負效應相對抗,維護公共利益;針對整治后的城市空間,進行價值分析和優勢再造,并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和空間,增強城市公共服務能力。
【基本思路】
規劃的緣起來自于幾個方面:一是城市配套產業發展的體系化需求;二是城市企業生產排污不合規和不達標的問題;三是小散亂污企業對城市生活的干擾。這些需求和問題就是規劃編制的動力和根源,規劃應該予以重點考慮和合理解決。
圖3:基于任務解讀形成的基本規劃思路
從規劃任務界定來看,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城市配套產業的梳理和規劃;二是針對其中“小散亂污”的整治。前者是一個整體系統的總安排,是目標導向的;后者是具體問題的詳細解決,是問題導向。后者是前者的一個子項和特殊問題,需要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技術路線上來看,上述問題的解決并不復雜,綜合任務書要求和現狀發展情況,按照規劃的一般規律和程序,便可初步形成一個基本思路,具體如圖3所示。
【思路優化】
思路優化是以基本思路為藍本,補充“城市、實踐、運營”等宏觀視角,延伸價值指向,植入城市運營邏輯,尋求更加深遠的意義。具體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具體思路框架如圖4所示):
——城市配套產業:聚群延鏈,做大產業,增加城市稅收
如何為城市生產生活配套,從常規的技術思路上講,該部分的產業規劃需要根據生產生活的核心功能來配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由核心產業所決定的,是附屬的和被動的,長期以來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角色。優化思路后,需要主動出擊,配套產業也可以有所作為:
(1)主動出擊,做大產業。從城市運營的角度思考,城市配套產業也是增加城市稅收的重要途徑,在這種價值指向下,可以主動把城市配套產業做大做強,精耕細作,強化產業群、延伸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做大城市配套產業。
(2)智慧生活,提前布局。目前,在面向未來智慧城市的風口上,提前布局相關智能生活配套產業,應該說是很好的供給側改革,也正好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3)內循環新機遇,發力配套生活消費產業。尤其是在當前后疫情時代的大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倒退和國際形勢惡化,中央提出了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國內生活消費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變被動為主動,從思路上來說,不僅是城市運營的需要,更是地區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突破和新方向,從技術上來說,這也可以成為規劃上的一個亮點。
圖4:思路優化框架示意圖
——小散亂污整治:規范企業行為,維護公共利益
應該說,小散亂污整治本身就是維護公共利益的體現,但是局限性在于,對小散亂污的界定源自于相關部門的臺賬統計,這里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那些雖然不在臺賬界定的小散亂污范圍內,但是企業生產對環境有干擾的、對公眾生活有影響的、以及由于空間布局不合理影響人們活動的,都在公共利益考量的范疇。這樣的企業也應該納入到相關的整治規劃中去,這就延伸為一種根本上的產業發展規范行動,并最終實現對局部經濟集團利益的治理和管控,從而將完整的公共利益還原給人們。
——空間優化建議:預控空間資源,強化公共服務能力,輸出公共服務
投入分析和空間價值分析是一種經濟性評價,它闡明了整治過程中政府在操作層面所面臨的財務問題,與之伴隨的是搬遷整治之后的“空地”如何使用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有兩個比較傳統的方法,一是暫時維持空地狀態并進行預控,未來連同周邊地塊按照控規確定的用地條件進行土地儲備,并進行統一的開發建設,但控規實施的時間和時序是不可控的,“空地”閑置亦有浪費的嫌疑;二是,根據配套產業布局的思路,將合適的配套產業項目“回填”到此類“空地”中,可以暫時與現狀城區配套產業需要相平衡。
但是,基于城市運營的思考,這里恰恰是“輸出公共服務”的好機會。這些小散亂污往往有其歷史原因,多數位于舊城中人氣和相關需求旺盛的地方,這些地方往往人口密集、配套缺乏,而基于此類“空地”的微改造,可以適時植入城市綠地、廣場、幼兒園、公廁等公共服務功能,從而增強地區公共服務能力,達到輸出公共服務的目的。
總之,思路優化是在基本思路上的一種邏輯延伸和價值提升,是一種更宏觀的視野和更深遠的籌劃,以竭力為城市謀劃一個更好的未來。
【結語】
產業規劃有自身的技術邏輯和經濟目標,而城市運營為其規劃思路提供了更加深遠的價值指向,并增加了三個宏觀視角:城市、實踐、運營,這使得產業規劃在思路上遞進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基于城市整體的高度、面向實踐的維度、兼顧運營的角度。與此同時,在技術操作上,也有三個要點(輸入城市稅收、輸出公共服務、維護公共利益)可供銜接,這對于規劃思路的形成又多了一個檢驗和優化的工具。
從思路到方案,再到實踐落地,這中間需要足夠的決策勇氣和決心,也會面臨多因素干擾、多領域羈絆,一個理想的思路最終也未必能夠完全實現,但至少在思路上和思考深度上,給出了一個可能性,而這種思考恰恰是我們作為規劃師把控方案走向的底氣和信心。
《江津區中心城區產業規劃》團隊介紹
撰稿
規劃設計院 代偉國 蒙明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