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ADI設計 | 重現片區光彩,歸還愜意步行的城市空間—— 軌道10號線大禮堂站北地塊上蓋游客接待中心項目

項目(方案)
2020-12-23

重慶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走在大街小巷

不經意間就與銘刻著歷史的建筑擦肩而過

重慶人民大禮堂位于渝中半島人文旅游核心區,建于1954年,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結構巧妙結合的杰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同時,作為全國知名的文化旅游景點,是游客來渝打卡的必去景點之一。

圖片1

大禮堂、人民廣場上與大禮堂同齡的黃桷樹

 

項目背景

項目地塊位于大禮堂——大田灣傳統風貌區的東北側。地塊周邊有大禮堂、三峽博物館、重慶市政府、山城步道等重要歷史文化建筑及街區,本項目作為軌道10號線大禮堂站北地塊的上蓋物業,是將來人們前來游覽大禮堂片區的必經之處。

項目所處片區的周邊交通條件較為復雜,且建筑風貌協調性要求極高。作為承載重慶文化符號標志的旅游核心區,其基礎設施亟待煥發新生。

本項目立項之前,規劃部門已啟動針對此片區的多輪規劃論證:從地產開發TOD模式到小尺度針灸式的城市設計。在綜合論證之后,最終確定了本地塊以低強度開發為前提、以公交出行為主的公共服務設施屬性。

圖片2

項目功能為游客接待中心,位于10號線大禮堂站北地塊

 

項目名稱:大禮堂站上蓋游客接待中心項目建筑設計

項目地點:重慶渝中區軌道10號線大禮堂站北地塊上蓋

業主單位:渝中國資公司

設計團隊: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 | 建筑設計三院 | 郭可為 劉爽 鄭力維 鄒敏 唐子恒 江蓓

圖片3

 

場地限制條件

項目所處的北地塊用地面積僅為0.59公頃,為基于大禮堂站的軌道上蓋綜合體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為南地塊的人和街小學擴建工程)。在局促的地塊內,需要組織起軌道出站、游客接待、社區休閑、配套停車等功能,同時形體要能契合大禮堂傳統風貌區的特點。帶著這樣初始的需求,我們羅列了建筑的若干場地限制條件。

圖片4

項目地塊的周邊交通(左) 已啟動的拆遷工作(右)

 

①軌道+學校+游客接待中心綜合體——交通環境較為復雜

地塊周邊現有的瞬時交通負荷較大,交通承載力較弱,且居民流線、游客流線與過境車流混行其中。合理利用地形,處理地塊內人車流線是本項目的重點。游客接待中心可以視為整個綜合體中的一部分,設計需要首先考慮與下部地鐵出入口的結合,在保留地塊與西側三峽古玩城的現有過街通道的前提下,合理組織區分進出站人流;另外還需利用好地塊南北道路近16米的高差,解決游客服務和社區活動流線。

②位于歷史建筑的視線敏感區域——風貌協調極為重要

項目地塊位于大禮堂人民路側的主展示面上,距離大禮堂主樓重檐攢尖頂的中心,水平直線距離不到100m,風貌上對建筑高度要求極高。通過對人民路側的視線分析,我們找到一個很好的參照目標,即地塊旁一街之隔的三峽古玩城,其采用了地景式的處理手法,用傾斜的屋頂較好的完整展現出大禮堂的穹頂,以謙虛的姿態融入了歷史建筑的氛圍之中。

圖片6

從人民路上可看到大禮堂攢尖頂

 

③周邊較多居民及游客——服務的人群特征

項目地塊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即位于主城交通干道與老城山地居住區的銜接之處。周邊人群結構主要為居民+上班族+學生+經營者+游客等:游客主要集中在主干道人民路沿線,在各支路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從使用人群角度考慮城市步行空間:場地周邊缺少實現人車分流的獨立步行路徑,蒲草田路兩側的行走舒適性較差,缺乏一個適宜人行及停留休憩的趣味空間。

設計愿景關鍵點

功能組織合理,人流疏導通暢:強化節點的公共服務屬性,利用其節點位置,提供為本地居民及來訪游客的各種便利設施。

回應城市標志,力求和諧共生:建筑要回應場所特性,保留區域內重要的視覺特征。

豐富步行路徑,歸還城市空間:通過各個高差的交錯設計,特別考慮趣味空間的通行特點,設置坡道便于愜意慢行,可??勺?,可靠可倚。

具體應對策略

①風貌協調與形態生成

從更大的范圍來看形態,地塊實際上應屬于大禮堂及人民廣場的基座形式的一部分?;谌龒{古玩城的啟發,我們決定延續地景式的建筑設置,以基座的形態融入整個片區,這不僅有利于保護歷史建筑的三段式特征,同時也明確了空間形態的主從關系。

通過剖面視線分析,形態上被自然劃分出三級臺地;再梳理周邊道路標高,臺地頂部的豎向高度也隨之確定;再分析建筑空間及道路關系,新建形態與三峽古玩城沒有采取沿街對稱的嚴謹模式,轉而以同向設置的方式力求形態的延續性和現代感。

圖片7

場所位置、場所視線關系示意圖

 

②建筑屋頂作為步行的擴大空間,增強趣味性

地景式建筑可利用上至屋頂的坡道來提供“多余的”城市步行空間,同時結合大面積的綠化配置削減“建筑感”。景觀步行道路以“水流”思路來組織,在滿足對接地下軌道出入口及本建筑功能使用前提下,提出“豐富步行路徑,組織不同流徑”的景觀設計思路。

③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組織各人流以實現互不干擾

結合周邊道路標高,將北地塊的大禮堂站出站口分層設置。當出站人流來到平接人民路的202標高后隨即被分為兩股流線:下部流線作為本地居民的主要流線可便捷通達人民路的各個方向,該層空間也做擴大處理以便容納辦公、上學等瞬時擴大人流。上部流線作為游客的主要流線被扶梯提升至207標高,該層空間以接待大堂的形式容納游客咨詢、紀念品售賣等各種功能,同時也可平出至蒲草田路下段;大堂出口處的小廣場可以觀看到大禮堂的穹頂便于人們拍照留念,也可順著屋頂景觀小道去探尋老城社區更多的趣味空間。

圖片8

流線組織示意

 

形態設計的文化寓意

除此之外,建筑形態設計還融入了特有的文化寓意。如同陪伴大禮堂多年的老黃桷樹靜靜的為人們提供遮蔭之處,新建的游客中心以低調姿態融入到場所之中,為人們提供著服務及趣味空間。它如同老樹上的三片落葉一般繼承著黃桷樹的意志,同時也寓意著大禮堂片區的枝繁葉茂和繁榮發展。

圖片9

形態寓意——來自陪伴大禮堂多年的黃桷樹上飄落的三片樹葉

 

方案展示

圖片11

從人和街小學方向俯瞰

圖片10

從市政府方向俯瞰

圖片13

圖片12

人民路實景融合對比視角1

圖片14

圖片15

人民路實景融合對比視角2

圖片16

圖片17

小廣場實景融合對比視角

 

圖片18

游客接待中心室內效果

圖片19

頂街心花園效果

圖片20

場地總平面圖

圖片21

一層組合平面圖

圖片22

二層組合平面圖

圖片23

三層組合平面圖

圖片24

屋頂組合平面圖

注:各層組合平面圖中的南地塊人和街小學擴建部分圖紙由gad綠城設計并提供。

結語

歷史文化名城的節點更新,是多方因素限定下的結果。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對這一特征及場地本身的若干重要限制條件進行梳理,提出一一對應的設計策略,從而達到完善場所對大禮堂的可視特征、緩解區域步行空間的缺乏、歸還部分城市空間給市民使用的目的,最終力圖實現契合場地特質,嵌入城市肌理的針灸式的舊城更新。

 

撰稿

建筑設計三院 劉爽

一级A片在线观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