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ADI觀點丨重慶母城歷史空間肌理與城市更新(上)

科研技術
2021-04-14

前言

城市更新是當前建設的重要形式,城市更新的管理方法、技術策略也在日趨完善中,但城市更新行為政府“一頭熱”、更新切入點分散,功利性較強,未能使城市歷史空間特色和文化特色得以整體化的保護發展、體現出城市因積淀而產生的文化優勢與潛力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本文擬以重慶母城歷史空間肌理為研究對象,為城市更新引入新的理念,為補齊目前城市更新工作的短板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05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重慶的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三五期間,全市規劃固投達9萬億,累計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6845億元?!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創新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城市建設發生從增容擴張向存量更新轉變。重慶的城市更新建設近年一直處于持續高漲的狀態,在研究更新定位、推進更新試點、創立更新制度上都有長足成效,顯著提高了更新區城市品質,但仍存在對歷史文脈、山水環境與城市的空間關系、城市文化的原真性和充實性等方面一定程度的忽視,影響了城市中心區在更進一步的城市更新中打造更高品質的生活宜居城市。

重慶母城及其城市建設與更新發展概述

01 重慶母城的范疇

重慶的母城形成之初以《華陽國志》記載推斷應在秦以前。三國時期作為蜀地重鎮,“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筑大城”而予以重筑,基本形成今渝中半島通遠門、千廝門朝天門一線與南側半島沿江城防形成的圍合區域。從《重慶府志》、《巴縣檔案》和《巴縣志》等描述,重慶母城城廓終定型范圍及渝中現可循跡狀況,可設定的重慶母城在渝中半島的范圍主要是通遠門、東水門、朝天門、千廝門九開八閉范圍內的渝中半島老城區,基本與《渝中區更新規劃》中“山城老街區”廓形一致;在江北城的范圍基本就是現在的江北嘴CBD,只是廓形、內構現已基本消失殆盡。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11

重慶母城區域,曾經是各種城市價值的區位象征,引導著向心性的城市生活。在增量發展階段,面對多中心城市規劃導向和傳統產業外遷政策,商業網絡化和服務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新區人居環境、配套設施、文化時尚等方面的差距,母城不僅失去唯一中心的城市角色,其在本地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面臨平淡化和衰退。無論是居住頤養、學習工作、休閑購物,還是商務經營,母城都不再是絕大多數本地人的首選。

02 重慶母城的歷史空間肌理概貌

渝中半島

清王夢庚在《重慶府志》中寫道:“山川布而相其陰陽,則有市鎮據其形勝”,反映了生產力水平有限、對自然改造能力低下時期,人文活動對環境的依賴和尊重。清“重慶府治全圖”主要包含了現在的渝中半島及江北嘴CBD,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渝中母城保留了大量歷史道路。自秦張儀筑城“江州”,重慶肇始之城被《近代重慶城市史》認定為以朝天門、望龍門(太安門)、千廝門連接小什字的區域。到乾隆年間,重慶已然一派“三江總匯,水陸沖衢,商賈云屯,百物萃聚……水牽運轉,萬里貿遷”的商貿移民城市之臻象,成為西南物資集散之重鎮。而清陶澍稱重慶“因巖岸為埤堄,三面陡絕,惟西南山脊一線可通佛圖關”,這也說明,重慶母城的城市發展既是依托水陸特別是水碼頭的自然環境條件,也是同樣受制于這樣的自然環境條件的。因而重慶母城的發展是以一個在服從于環境、恭謙于自然的姿態下,以自有的地理環境特征為依托生長出來的。重慶母城的雞爪形基本道路和空間格局,是以朝天門為起點,輻射成上半城接圣旨街——朝圣街——大梁子(新華路)順山脊一線,和南、北下半城順城街(解放東路——解放西路與臨江路——蒼白路)沿兩江各一線。“惟西南山脊一線可通佛圖關”即是雞爪的中指,成為水陸接駁的干線。這正是城市濫觴時碼頭選址、禮制空間秩序、產業格局和山地形態、河流港灣相互妥協、協調的結果。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27

江北城

“江北城”從東漢起歷經“江州府”、“江北鎮”、“江北縣”、“江北城”稱謂,直至2003年拆遷建設CBD方消失。江北城正街為從碼頭沿山脊到山頂的一條具有悠久歷史的道路。在拆遷以前,正街沿線串連起碼頭大臺階(原觀陽門)、竹器社(經營碼頭跳板、篙木船橈、蓑衣水桶和生活竹器的各個店鋪)、下橫街、魯祖廟、正陽街、上橫街(武庫街連通黃葛街、潮音街),在山頂潮音寺、問津門折轉向下,經九道拐再抵三洞橋、糧沱碼頭,沿途舊時有張王廟、嘉陵書院、文昌宮、文廟、文星閣、江北廳(衙署)。一縱兩橫的基本道路骨架以及織如鱗羽的民巷是人文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交織,反映了自古以來江北城沿著碼頭、干道,順應山地走勢展開商業、生產和文化生活的城市生長特征。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31

江北嘴CBD建成以后,雖然也體現了一個空間結構嚴謹、路網合理、視線優美的現代城市規劃格局,還保留了保定門、測候亭、明玉珍帝陵遺址,遷建了教德肋撒堂,但原來生長千年的城市肌理已經難以尋覓,地名等非物質產、保留和遷建的歷史建筑,都失去了依附的骨架,成為孤立的個體,失去整體的互文性,同時整個區域也失去了歷史上人類以尊重自然環境、依賴自然環境的態度進行城市建設和生產生活等人文活動形成的自然、人文交互生長的空間特色。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34

由于江北城歷史空間肌理已不復存在,已經沒有作為母城歷史空間肌理保護對象的可能。所以,重慶的母城歷史空間肌理保護,只能限于渝中母城。

03 重慶母城的建設與更新概述

2000年以后,渝中區進行了2000余萬平方米的建設,總計達到了4000余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和60余萬常住人口。從目前資料看,渝中區“減量、增綠、留白、整容”的傾向是增強了商務商業功能,減少居住功能,其中最明顯指標是匹配不足的中小學用地伴隨著教育科研用地的減少,呈現區域功能、產業特化的趨勢。城市居住功能減弱、產業轉移與特化、人口結構的不完整,必然造成就地平衡的破壞,將高度依賴更大的交通能力。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37

近年渝中區的蛻變是非常明顯的。由于從發展傾向上,去居住化的趨勢,城市功能完整性出現缺失,職住比偏離明顯。曾經作為重慶的精神中心和時尚原點的渝中區,已經不再承載那么多本地人的關注了。在年復一年增長的城市觀光游客流量下,是太平洋百貨、王府井百貨、重百(臨江商場)等航母級商業的撤場、凋敝。渝中城市觀光旅游流量關注的價值變為了一張打卡的照片、一餐小吃,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重慶有著遠高于成都的游客流量卻有著比成都低得多的旅游消費總量。一個非重慶人的重慶中心,一個只為游客存在的商業區,巨大的旅游流量無法有效高質地轉換為消費的尷尬是難以避免的。

城市綜合體商業的凋零及街區商業的熱火,其實正是文旅城市目的性商業向體驗性商業轉變的趨勢表現,也正是城市外部空間的魅力和功能逐漸回歸的表現。大街區大板塊的城市空間節奏和肌理,使山地城市失去了應有的空間特色。用來福士這樣的巨量綜合體作為城市的流量和消費引擎,會陷入與其它城市同質競爭的循環,很難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41

當前城市更新的幾個誤區

01 城市更新中的誤區

(1)單純的減容減量、產業外遷以及環境形象、配套功能提升

中央“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的工作要求中,“堅持集約發展”是提高土地效率的總原則。在執行“減量、增綠、留白、提質”的渝中區更新總體方針中,是否應無差別地對待每一個更新區尤其是非整體更新區,是可以從技術上進行一些研究的。

容量是一個與城市運轉效能相關的相對量。渝中母城從一種占有區位優勢的城市弱勢區域轉變為體現時代需求的產城一體、文旅融合的積極區域,需要保持一定的傳統產業來保持城市經濟生活的完整性以及相應的城市文化,還需要保持一定的容量和密度來保持接觸頻次。雖然對比東京臺東、紐約曼哈頓,渝中半島的人口密度也不低,但香港觀塘、油尖旺、黃大仙動輒4、5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依然能夠健康高效地運轉著,這就得益于發達的軌道交通、高效的城市管理等。

現代都市具有高效的運行技術,為減少用地空間規模的依賴提供了情所未有的技術條件。

以軌道交通為代表的現代公共交通的高效、多樣和滲透性,為減少城市地面交通空間壓力提供了空前的技術條件?!吨鞒嵌际袇^城市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專項規劃》以超過500公里的規劃軌道網絡為依托,98個TOD站場。

以物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現代物流和人工智能交互技術,極大縮短倉儲時間、減少物流量,減輕了運輸、倉儲對城市空間的規模依賴。在線疏散和網絡化平衡的現代物流減少了是實體空間和交通的占用。

以3G通訊和VR為代表的現代信息交流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出行頻次,降低了城市運行壓力。

《渝中區更新規劃》審議稿中引用了“中心核再生區”、“讓城市精英階層重回市中心”等構想的描述,但如果城市生活性不足,功能不完整,這種構思仍然將是空心化的。重塑本土城市生活和產業,也包括將流入人口吸納轉化進本土文化和產業生活中。不僅城市文旅不可以全面針對旅游消費向單一功能和人口滑墜,整體的城市產業結構、人口結構都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基本的居住休養、生育撫養、學習工作的功能和文化基礎。

從《渝中區城市更新規劃》審議稿內容看,2035年人口目標為60萬,職住比0.9,就業人口54萬,人均25平米商務建筑面積,商務建筑規模1350萬平米,這樣的設定存還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常住人口中90%為就業人口,這就否定了渝中區的居住功能。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中,家庭的共同生活是一個穩定的紐帶,老人、兒童的相互照顧也離不開家庭的共同生活。其次,人均25平米的商務建筑面積,就否定了多樣化產業的功能格局。支撐54萬使用25平米進行商務工作的大量其他配套產業人口、非相關產業人口都將成為渝中區的流動人口,這就會給渝中區帶來很大的運行負擔,也降低了商務工作條件的品質。從重慶的納稅情況看,重慶具有制造業高占比的經濟特點。從橫向比較看,北京有著石化、國電等能源巨頭以及大量電商平臺,金融資產量接近全國金融資產一半;上海除了煙草、能源等壟斷行業外,制造業、金融也占有主導地位。重慶的制造業體量雖然大,但行業品質、競爭力都不夠高,而金融、電商平臺等高利潤非實體產業已經和北上等一線城市有很大差距,那么以制造業為基礎,發展研究、設計、資源配置等生產性服務也應該是合理的方向之一。

(2)技術誤區

增量擴容時期的城市規劃方法,慣于將地面指標作為控制手段和目標,而以之評判城市更新項目,容易出現脫離實際的問題。例如,一個小區有著理想的容積率、建筑密度和綠地率,是否就保證了這個是一個高質量的城市區域呢?如果小區外有著連續的封閉邊界、如果小區高度依賴非公共交通出行、如果小區內活動場地和生活空間脫離、如果周邊生活配套密度不足……顯然這些都可能是比紙面指標更有直接影響的因素。比如,對老舊社區而言,更多的活動空間肯定比更高的綠地率更具有意義,而綠地分散到街頭巷尾,則能更好地促進街面生活。老舊社區中,生活空間的獨立性,也必然沒有配套密度和方便性的影響明顯,因此,即使一些開放社區門禁只到單元,組團內商業、服務和居住混合,也沒有對社區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對于老舊社區的停車問題,往往不可能按規劃指標就地解決,部分異地停車與完善公共交通結合,特別是軌道交通的網絡化和滲透度的提高,則是必然的途徑。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46

(3)文化誤區

歷史寫在書卷里,也寫在城市的空間和建筑里。拉斯金認為,建筑藝術有兩項重大“職責”:一是要令當前建筑能呈現歷史意義,二是要將過往建筑當作珍貴的遺產予以保存維護。”對于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古建筑、歷史遺跡必須提供妥善、適當的保護措施,力戒徒勞無益的“復原”。所謂“復原”,就如同欲將已經死去的生命予以復活一樣,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徒勞。

微信圖片_20210507114150

城市更新一方面容易陷于情懷,因循守舊,使時代性受歷史性羈絆,多元中共生的歷時性特征被規劃中整體干預的風貌抹殺,老舊城區在改造中成為文化標本;另一方面,傾向于將城市產業、生活與文化割裂,大規模搬遷產業,片面追求脫離原生生活的文旅市場造成城市文化空心化,造成舊區常住人口老年化、流動人口占比高、內部消費力下降。特色風貌不是孤立的,是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特點等綜合的、歷時性的因素在建筑空間和裝飾服飾等各種可視載體上的一種表現。將“千城一面”的問題歸結于風貌問題,缺乏對更根本的城市空間特色的重視。“風貌保護區”的設定,本身就存在將問題表面化、時空割裂化的傾向。

(4)路徑誤區

政府主導,財政投入,原住民獲利,社會資本觀望。過去大部分城市已經經歷了一輪一輪地對老舊城區的各種投入,但現實中更多反映出來的是政府的投入并沒有使大部分老舊城區從城市負擔轉變為城市動力。城市更新中土地價值提高和效率提高不能體現在營運獲利和資產增值上,則使得社會資本失去興趣。

撰稿 | 第一建筑工作室 王凱

一级A片在线观看2018